《足球报》深入分析伊万在选人、战术及临场应变的争议
作者:网站小编  发布时间:2024年10月14日 10:28

伊万

  在当前的2026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18强赛中,中国男足接连遭遇三连败,引发了外界对主教练伊万执教能力的广泛讨论。对此《足球报》发文深入分析了围绕伊万的争议点,主要集中在选人策略、攻防战术以及临场应变能力上。

  在选人方面,伊万的用人策略备受诟病。尽管10月集训中因伤病问题紧急征调了胡荷韬和曹永竞,但整体来看,伊万对球员的考察范围显得不够广泛,导致入选名单缺乏依据,未能做到“唯状态论”。部分球员即便入选国家队,却未能在其最擅长的位置上发挥,导致战术执行效率大打折扣。

  蒋圣龙、胡荷韬、韦世豪等球员在比赛中的位置安排并不合理,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发挥。蒋圣龙在比赛中未能发挥其在防线上的作用,胡荷韬在进攻端也未能找到节奏,韦世豪同样未能发挥出他在俱乐部中的亮眼表现。错误的选人和位置安排,削弱了球队的战术整体性。

  在防守端,国足暴露了严重的定位球防守问题。3场比赛中,国足共丢了6个头球,除去两粒运动战丢球,其余均来自定位球防守失误。尽管国足中后卫球员在身高上并不劣势,防守时禁区内人数也较为充足,但盯人不紧、漏人现象屡屡发生。

  问题的根源在于国足在备战时缺乏针对对手定位球进攻的细致布置。相反对手能够充分利用国足防守时盯人不够紧密、移动不足的缺点,通过巧妙的跑动、挡拆等战术手段轻松创造无人盯防的得分机会。这种防守端的疏漏成为国足三连败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  在进攻方面,国足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。面对实力更强的对手,国足始终处于控球率较低的状态,未能形成有效的进攻和反击战术,伊万的战术思路因此受到最多质疑。前三场比赛中,国足在运动战中难以持续给对手施加压力,甚至难以看到前场的连续传递配合。进攻端的缺乏章法,使得国足在对手压迫之下显得无力,防线频频承受压力,最终导致失球。

  尽管国足的表现有所进步,但临场应变不足成为球队连败的关键原因之一。每当对手在下半场进行战术调整时,伊万的应对措施显得滞后,未能及时做出有效调整。三场比赛中,国足均是在下半场被对手翻盘,这进一步加深了外界对伊万临场应变能力的质疑。